“卷”当前已经成了很多制造型企业的口头禅。“卷价格”、“卷成本”、“卷付款条件”,国内“卷”不过了就去国际上“卷”。光伏、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业“卷”得尤为厉害。“卷”的结果是很多企业盈利大幅下降、甚至多年盈利的企业开始出现大幅亏损,很多行业从业者都在等待其他友商“出清”。很多制造型类上市公司最近3年股价已经较高点下跌了80%甚至90%。
很多制造型企业应对“卷”的主要手段是“降成本(Cost Down)”。一提到降低成本,很多企业的直觉反应就是如下三招:
(1)降低原材料成本;
(2)降低劳动力成本;
(3)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对于OEM等生产型企业而言,这些也许是主要的降低产品成本的方法。但是,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这些方法可能不是主要的方法,甚至不是有效的方法。创新型企业的产品成本主要不是在制造过程考虑的,而是从产品定义时就开始考虑了。
在传统的供应链、生产以及人工费用等“战术性”环节降成本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并且过度的降成本会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产品的质量和技能工人的稳定性,也会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
此外,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通过持续降成本、持续“打价格战”获取部分市场份额,实现收入增长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企业的,是不可能成为行业领先企业的。单纯“卷成本”、“卷价格”的企业是没有长远出路的,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才能成为市场领导者。
制造型企业要“精益生产”,更要“精益创新”。很多制造型企业精益生产已经做了很多年了,也已经做得很不错了,继续通过精益生产“降本增效”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了。创新型企业应该通过“精益创新”实现战略性降本增效,实现企业持续稳健高利润增长。

知行信RDIM®研发与产品创新管理体系的12个模块
具体而言,创新型企业通过“精益创新”降低新产品成本的主要方法如下:
1. 通过科学的产品定义降低设计成本。
对于创新型产品而言,产品的主要成本在设计阶段就确定了。企业可以采用QFD等方法进行科学的产品定义,通过设计降低成本(DFC,Design for Cost):
(1)顾客看重的需求均有产品功能与其对应,确保开发出的产品是顾客所需要的;
(2)顾客不太看重的需求可适当简化或去除,以有效降低成本;
(3)找出冗余功能/性能并去除,以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
2、通过科学的开发组织降低开发成本。
传统的职能式串行开发不但影响了开发质量,而且延长了开发周期。开发周期的延长本身意味着开发成本的提高。开发人员是公司“最贵”的人才,如果这些人才低效运转,必将大幅提升产品的开发成本。采取“产品经理负责制”的跨职能并行开发模式能大幅加快开发进度,提升开发质量。
3、通过科学的评审决策降低沉没成本。
创新型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成功率普遍偏低,一个新产品的成功很可能是以多个新产品的失败为代价的。因此,失败的新产品项目的费用投入应该分摊到成功的新产品上面。这样,如何尽可能地提升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降低新产品项目损失就成为降低新产品项目沉没成本的关键。降低新产品项目损失的关键在项目评审决策。科学的评审决策能帮助企业实现以下目标:
(1)通过对每个新产品项目进行多次评审,及时中止没有前途的项目,以及时“止损”;
(2)通过多项目的开发优先顺序排列,让投资回报最大的项目优先获得开发资源,提升公司的投资回报率。
可见,科学的评审决策是提升公司稀缺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新产品项目沉没成本的有效方法。
对于创新型企业,不能再简单地在制造环节考虑产品降本,应该从新产品的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产品成本有效降低的方法。通过采用QFD等方法减少冗余功能以降低产品设计成本;通过采用跨职能团队组织模式降低开发成本;通过多次评审决策和开发项目优先顺序排列降低产品的沉没成本。这些方法符合80/20法则,即20%的有效方法能产生80%的成本降低的效果。相应地,在制造阶段考虑的80%的改进措施可能只能产生20%的成本降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