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日,芯片巨头英特尔受第二财季业绩“变脸”影响,当日股价暴跌26%,创下自1982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市值蒸发约320亿美元。此前,英特尔公布了2024财年第二财季财报,营收为128亿美元,同比下降1%,净亏损为16亿美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15亿美元,同比转盈为亏。
英特尔股价大跌的直接原因是财务数据不及预期,根本原因是英特尔未能实现“持续成功创新”。英特尔创立于1968年,50年来英特尔发展史就是CPU(中央处理器芯片)发展史。最近10年,随着英伟达在GPU(图形处理芯片)赛道的崛起,英特尔在全球芯片市场上快速溃败。截止2025年6月16日,英伟达市值35286亿美元,英特尔市值904亿元,另一芯片巨头美国超微公司(AMD)市值2049亿美元。昔日王者英特尔的市值已只有芯片新星英伟达市值的约1/40!
本文从财务数据视角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期待对科技企业的“持续成功创新”,持续稳健增长有所助益。本文一共提及10个财务数据,篇幅所限,重点分析前面3个财务数据。
1. 营业收入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反映了企业洞察和抓住新的战略机会的能力。
一些上市公司的年营业收入连续5-10年均徘徊在10亿元以下,市值也未突破过50亿元,表现非常“稳定”。这些公司虽然在某一业务领域做到了领先,但是由于该业务领域缺乏成长性,公司又未能适时、有效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导致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创新型企业应该成立“战略市场部”,组织专业团队专注于研究“处于主航道内的公司当前不做的业务”,适时洞察和抓住新的战略机会,实现公司持续稳健增长。公司要适时实行事业部制,实行产品线经营机制,培养多个专业的产品线经营团队,当新的机会来临时,才有足够数量、足够专业的产品线经营团队去抓住机会,“复制”成功。
华为公司从零起步,在通信业务“主航道”内持续洞察和抓住新的业务机会,实现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稳健增长。2024年华为实现年营业收入8621亿元,净利润626亿元。华为公司从单一的运营商业务扩展到终端业务、云计算业务、数字能源业务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等,市场范围也从中国扩展到全球。
一些企业为了快速上规模,通过连续并购多家国内、国际企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做到了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规模。但是由于“消化不良”,管理不善,被并购的企业不但没有为公司贡献效益,反而消耗了公司大量利润,成为了公司的“鸡肋”、“累赘”甚至“烫手的山芋”。GE(通用电气)等国际大公司也在“买买买”、“卖卖卖”的反复折腾过程中元气大伤,逐步迷失了自我,迷失了“主航道”。GE公司在“疯狂的多元化”过程中,股价一度距最高点下跌了90%。2018年6月26日,是GE被踢出道琼斯工业指数的“耻辱日”。此前的110年,GE一直是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成分股之一。苹果、英伟达、华为、大疆等优秀企业主要通过自主孵化新业务的方式实现“有机增长”,更加健康,更加稳健,投资回报率也更高。
2. 净利润水平反映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及持续推陈出新的能力。
一些光伏、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上市企业的年营业收入虽然做到了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甚至几百亿元,但净利润率普遍低于5%,甚至亏损。一些行业近年的经营关键词就一个字“卷”:卷成本、卷价格、卷付款条件,卷完国内市场卷国际市场。一些企业在苦苦支撑,等待别的同行“出清”,以便占有别的同行的市场份额活下来,但很可能首先“出清”的是自己。
“卷”的本质是产品缺乏难以模仿的创新,同行之间产品同质化严重,只有通过“卷”价格体现企业之间的“差异”,获取部分市场份额。“自相残杀”式的持续降价导致整个行业盈利情况极不乐观。利润率低甚至亏损导致企业没有较多的预算投入研发和创新,研发和创新的低投入导致企业难以开发出具有难以模仿的差异化的精品创新产品,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同质化竞争,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从来没有一家企业通过打价格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议企业家由运营思维走向创新思维,由“拼产能、拼成本、拼价格”走向“拼研发、拼创新、拼价值”,走出低价恶性竞争的泥潭,走向高盈利、高质量发展之路。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应该追求15%以上的净利润,这样企业才能有足够的预算投入研发和创新,才能逐步走上良性增长之路。
3. 料本占销售价格的比重反映了企业的附加价值。
一些材料、设备类的企业,直接原材料、零部件采购成本占产品销售价格的80%,甚至90%以上,很多产品的毛利率低于10%,净利率低于3%甚至为负数。一些材料企业的高管戏称自己的企业只赚了点加工费。一些设备类企业的客户竟然以“重量”来评估设备的价格。“你这设备还不到一吨重,肯定不值这么多钱!”如果一家材料或设备企业的客户主要用“重量”来评价产品的价格,其产品的附加值一定非常有限。如果产品的料本占90%,说明企业的实际价值创造只有10%。也就是说,一家料本占90%的企业如果年销售收入是100亿元,其实际价值创造只有10亿元。也可以说该企业实际上是一家十亿元级的企业,而不是百亿级的企业。企业高层管理者不应陶醉于“虚幻的规模”不能自拔。
这些企业应该尽可能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降低料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以“重量”定价,大幅提升产品的利润率。某钨材料制品企业,通过多年的核心技术攻关和制造工艺积累,开发出的光伏切割用钨丝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更长、更细、更硬”,产品上市后供不应求,享有很高的“定价权”,产品净利润率近50%。
4. 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反映了行业的竞争程度。
5. 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反映了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6. 基础研究费用占研发费用的比重反映了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
7. 自由现金流水平反映了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8. 市场份额反映了企业的行业地位。
9. 品牌溢价反映了企业产品的美誉度。
10. 人均产值、人均利润与人均薪酬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